掌阅小说>都市>晚清风云之北洋利剑 > 第一百零八章 紫禁城之战(二)
    唐绍仪木然的点了点头,同时心中叹道:“慰亭,我这也算是报答了你的恩情了吧!”

    袁世凯说完,在梁士诒的搀扶下朝门外走去,大门口已经停好了装满金银细软的马车,一字排列足有上千米之长。这些都是大清朝国库中仅存了金条和白银,是袁世凯准备东山再起的资本之一。

    唐绍仪早年留美,毕业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归国之后曾在天津税务衙门任职,随后即被委任为驻龙山商务委员,即驻朝鲜汉城领事,在朝鲜期间,当时作为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袁世凯曾对他极尽照顾。

    在结束了出使朝鲜近十年的外交生涯后,袁世凯便被擢升为内阁总理,手握大权的袁世凯开始重用唐绍仪为天津海关道,并将唐绍仪视为自己的心腹之一。

    唐绍仪重情重义,袁世凯对他又有知遇之恩,所以,他觉的在这个最后的时刻应该为袁世凯做点什么,至少这样,他的心里会舒服一点。

    看着袁世凯的身影渐渐消失在视野中,唐绍仪微微谈了一口气,暗暗道:“这也许是历史的必然,大清注定会消亡在袁世凯的手中。”

    此时袁世凯只带了一千人左右的护卫队,其他的北洋新军则全部划归唐绍仪指挥,唐绍仪坐镇总理府,命令全军固守北京城,为袁世凯多争取一点时间。

    就在袁世凯的马队刚出北京城的时候,南方军的三路大军几乎在同时赶到了北京城外,近七万南方军将北京城包围的水泄不通。

    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袁世凯已经逃离北京城的消息传遍了北京城,上午那些还愿意和北京城誓死存亡的北洋新军将领们纷纷开始动摇起来了。

    一些人甚至已经开始着手收拾细软,准备临战之前趁乱逃跑,更有甚者,几个守卫城门的北洋新军守将开始商量投诚的事情。

    毕竟此时北京城中满打满算只有四万新军,而围在北京城外的南方军精锐足有七万之众,近两倍之敌,力量对比悬殊,几乎没有多少人相信北洋新军能够守住北京城。

    落日西沉,北京城外旌旗猎猎,七万南方军严阵以待,只要主帅一声令下便可以随时攻城。

    不过,唐健迟迟没有下达最后的总攻命令,原因是紫禁城乃明清两朝古都,是中国大地上存数不多而又保存完好的古城,况且紫禁城、颐和园等地之中有无数的华夏珍宝,唐健并不像看到这些华夏珍宝毁在他的炮火之下。

    所以,唐健从上午开始就对城中的守军做起的政治攻势,凡是愿意弃械投降的他表示既往不咎,愿意参加南方军的他表示欢迎,愿意回家种田的,他可以发送路费。

    这一次的对峙一直持续到入夜,两军气氛紧张,随时都有可能爆发自戊戌政变后的最大一次对紫禁城的军事行动。

    这一夜注定不会平静,不管是城中的北洋新军还是城外的南方军都分外紧张,两方只有一方稍有异动,整个北京城就会陷入战火之中,一场血战在所难免,北京城中的老百姓躲在自己的家中祈祷这场战火能够避免,不然整个北京城就会生灵涂炭,血流成河。

    紫禁城,光绪帝的寝宫。

    此时光绪帝神色寂寥的端坐在寝宫的窗台处,眼睛出神的眺望着苍穹之中的一轮残月。

    不知道是不是连上天也感觉到了整个北京城中的肃杀之气,就连那轮残月散下的光辉都显得异常清冷。

    不知道为什么,越到这个时候,光绪帝的内心就显得越加平静,北京城即将陷入战火,他梦想中想要振兴的大清王朝的希望也注定会在这一夜泯灭。

    光绪帝此时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他倚重的人了,梁启超、谭嗣同,曾经他最看重的两人,死的死逃的逃,就连一直陪伴在他身边的康有为也生死不明,整个紫禁城中唯有他的老师还陪在他的身边。

    已经年过古稀之年的帝师翁同龢,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的来到光绪帝的身边,柔声道:“皇上,您现在还在执著么?”

    光绪帝回头起身,将翁同龢搀扶到自己的身边坐下,苦笑道:“呵呵,执著?我执著了这么多年了,到如今还不是一场空。”

    翁同龢已经老了,古稀之年的他看的比其他人更透一些,这位“中国维新第一导师”,曾帮助光绪帝拟定并颁发了《定国是诏》的帝师已经将政事看的轻如鸿毛。